官方微信号
图图微信号
2021-07-28 15:13:19 公务员考试网 //yuncheng.huatu.com/ 文章来源:互联网
【导读】华图运城人事考试网同步互联网发布:山西省教师招聘面试:高中语文答辩更多资讯请关注山西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xiht),运城培训咨询电话:0359-6361781 2625261
山西省教师招聘面试:高中语文答辩
1.请你谈谈本篇文章的写作目的。
【参考答案】
作者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他号召摒弃只重文章形式而忽略文章内容的不良风气,他在文中通过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严厉地讽刺了时人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写出了作此文的目的:写给好学青年李蟠,鼓励其继续向学。这篇文章的横空出世也在社会上掀起了很大的风浪,因为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批评了当时的权贵阶级,这就是作者写文的目的。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2.文章中有很多语气词,请你谈谈这些词的表达作用。
【参考答案】
语气丰富,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同时可以表现作者的情感。第二段中,作者分别运用推测、判断、惊诧的语气,层层递进地论证作者的观点,所以语气词能表现作者的思想。
如用,嗟乎、呜呼,这样的语气词语增强感叹,用“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这样的摹状语句有声有色地描绘士大夫之族的神态,用“如是而已”这样的限止语句表示结论的无可置疑。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
这种错综变化的语句,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3.请你谈谈“说”这种文体。
【参考答案】
“说”是古代散文中常见的的一种文体,如《爱莲说》《捕蛇者说》等,这种文体往往会讨论道理论证思辨,属议论文的范围,有的先叙后议,有的夹叙夹议,行文过程中都鲜明的表达作者的观点,文章的结构较为清晰。古人常常借助“说”这样的文体,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所以主观色彩较重,读者需要结合时代背景,作者经历来全面细致地分析,《师说》表达的就是在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下,作者通过鼓励青年好学,讽刺不正之风,论证“从师”的相关道理。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谢谢考官。
4.请你谈一谈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
本文采用了对比论证和引用论证,其中更为突出的是对比论证。
第二段,作者运用三组对比,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从师的道理。首先,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表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其次,将父与子作比,大人知道为自己的儿子请老师教句读,自己有困惑却不曾选择老师学习,其后果是小学,大遗,作者发出了“吾未见其明也”的判断。最后,作者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对比,进一步揭露文人士大夫的虚伪心理,严厉地批判了其中的各种心态,所以得出的结论让人瞠目,士大夫的智慧还不如这些工匠,作者通过多层的比较,揭示了耻学于师的心理及弊端,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不良之风。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5.本文为什么要列举孔子尊师重道的事迹?
【参考答案】
作者在第3段,列举了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例子,作者先是介绍了孔子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与文章开始提到的“古之学者必有师”相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
孔子,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所以当作者举例孔子时,可以说没有人可以提出异议,大大增强了本文的论证力度,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编辑:tianhongwei)下一篇:没有了
华图教师公众号
暖心图书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