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1 16:04:23 公务员考试网 http://www.huatu.com/ 文章来源:互联网
【导读】华图运城人事考试网同步互联网发布:2019教师招聘考试备考模拟试题更多资讯请关注山西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xiht),运城培训咨询电话:0359-6361781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
1.“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要求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1.【答案】C。解析:意思是说要引导学生学,而不要牵着学生走,要鼓励学生学,而不要压抑学生的个性,要启发开拓学生的思路,而不要代替学生下结论。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A选项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B选项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D选项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故此题选C。
2.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对杜威教育思想吸取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请问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 )。
A.生活即教育 B.社会及学校 C.教育即生活 D.学校即社会
2.【答案】AB。解析: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生活教育思想贯穿始终,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在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毕生所追求的。B、C选项是杜威提出的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故此题选AB。
3.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3.【答案】C。解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1)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道德认识是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中的核心部分。包括:判断自己或他人行为的是非、善恶和好坏,道德评价是道德认识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根据道德观念来评价他人或自己行为时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道德情感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例如,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个体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4)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而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主要体现了个体的道德意志。故此题选C。
4.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社会模仿模式 D.说理教育模式
4.【答案】B。解析:体谅模式代表人物:彼得•麦克费尔。主要主张: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假定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A选项认知模式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主要主张: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C选项社会模仿模式代表人物:班杜拉。主要主张: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故此题选B。
5.在智力技能形成的过程中,依据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以展开的、外显的方式付诸实施的阶段是( )。
A.原型定向 B.操作定向 C.原型操作 D.原型内化
5.【答案】C。解析:原型操作就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这在加里培林理论中称之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A选项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如何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B选项操作定向也称作操作的认知阶段,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D选项原型内化,是指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实践方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在的、简缩形式的过程。原型内化阶段是心智技能形成的高级阶段。故此题C。
6.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如果用简单粗暴、讽刺挖苦的做法来处理问题就违反了( )。
A.知行统一 B.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正面教育积极疏导 D.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6.【答案】C。解析: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要求教师(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A选项知行统一是指既要重视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B选项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APD选项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是指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因此答案选C。
7.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是( )。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兴趣
7.【答案】C。解析:能力是指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A选项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B选项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D选项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故此题选C。
8.奥苏贝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 )。
A.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B.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C.概念学习和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
8.【答案】B。解析:从学习性质与形式来说,奥苏贝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分类。(1)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发现学习是指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不直接呈现,需要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发现而获得。(2)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没有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有意义的联系。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的学习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有意义的联系。故此题选B。
9.学习活动中最稳定、最可靠、最持久的推动力是( )。
A.学习动机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认知驱动力 D.附属内驱力
9.【答案】C。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这种内驱力,一般说来,多半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在有意义学习中,认知内驱力是最重要而稳定的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一样,它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自我提高内驱力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它显然是一种外部的动机;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的动机。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故此题选C。
10.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 )。
A.实施素质教育 B.加快普及高中教育
C.普及学前教育 C.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10.【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条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故此题选A。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是每个教师的( )。
A.权利 B.义务 C.责任 D.使命
11.【答案】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规定:教师享有下列权利:(一)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三)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四)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五)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六)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故此题选A。
12.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属于校园文化中的( )文化。
A.物质 B.制度 C.精神 D.学生
12.【答案】C。解析:选项A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校园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又分为校园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①环境文化:校园在校园建筑、校园标识、校容校貌、校园绿化、教育教学场所、校园环境卫生等,即自然因素方面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观念与教育理念。②设施文化:教学仪器、图书、实验设备、办公设备和后勤保障设施;选项B校园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校园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它包括教育方针政策、校园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行为取向、典礼仪式、节日活动、公共关系、文化传播等;选项C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包括:办学宗旨、教育理念、共同愿望、道德观念、共有价值观、班风、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校报等。校风是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消散。选项D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氛围、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故此题选C。
13.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这体现了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13.【答案】D。解析:选项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选项C不平衡性是指①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②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选项D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如身患重病或有残缺的人,如果他有顽强的意志和战胜疾病的信心,身心依然得到发展。故此题选D。
14.“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的说法反映教师的劳动具有( )。
A.连续性 B.示范性 C.创造性 D.长期性
14.【答案】C。解析:选项A连续性是指时间的连续性。教师的劳动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这个特点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相对稳定性决定的。选项B示范性是指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选项C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2)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方法的变换或改革。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创新。(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有法而教无定法”体现了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体现了劳动的创造性。选项D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的影响具有迟效性。教师劳动的成效并不是一时就可以检验出来的,而是需要教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才能看到结果、得到验证,教师的某些影响对学生终身都会发生作用。故此题选C。
15.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寅学制
15.【答案】A。解析:壬戌学制是以美国学制为蓝本。规定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主要特点:①缩短小学修业年限,延长中学修业年限。②若干措施注意根据地方实际需要,不作硬性规定。③重视学生的职业训练和补习教育。④课程和教材内容侧重实用。⑤实行选科制和分科教育,兼顾学生升学和就业两种准备。故此题选A。
(编辑:李玮豪)
下一篇:没有了
10万+
阅读量150w+
粉丝1000+
点赞数